深度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历经12年的申遗保护之路,北京中轴线今天(7月27日)申遗成功,中国再添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北京这座世界著名古都的第8处世界文化遗产,为对外展示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底蕴开启新篇章,也向世界打开了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北京之脊 壮美有序
北京中轴线鸟瞰图/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浑厚庄重的鼓声穿越700多年的历史长河壮阔回荡,玉河水道的潺潺流水在万宁桥下流淌,桥上7个多世纪的车水马龙依旧川流不息,立于景山万春亭,向北可眺望钟鼓楼,往南故宫、天安门尽收眼底,北京城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北京雨燕已从正阳门出发前往南非越冬,平整开阔的御道直通永定门……一幅居中对称、壮美有序的北京中轴线画卷徐徐再现。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说,中轴线它是一个活的遗产,它从古代也是一个增长的过程,元代的北京中轴线的长度大概是3.7公里,明初是4.8公里,到了嘉靖的时候就是现在的7.8公里。这条轴线的意义是它一直在影响着或者控制着北京发展。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示意图/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北京中轴线“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13世纪始建,16世纪成型,历经7个多世纪的不断完善,位于古都北京老城中心的北京中轴线,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北京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从最北端的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专家郑军指出,北京中轴线“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符合了《周礼·考工记》当中关于都城营建的规定,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等级高,设计和建造精良,代表了中国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不同属性的建筑物。在北京的中心由南到北形成了一个跌宕起伏又不失秩序的城市天际线。“这些物质层面的属性在世界城市中已经是很罕见了。”
天安门/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道:“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郑军指出,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超越国界,它对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贡献,更在于它的文化层面的价值,也就是它所承载的礼制思想。它所承载的礼制思想是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是秩序。礼制规定了人与天地、自然、祖先以及人与人之间长幼尊卑的关系,奠定了中国2000年的社会秩序。
故宫/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申遗12年 中轴风貌重塑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在12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
“小时候在这长大,活动完了,那时候(这里)大门不关,一推门就到景山来了,每次从那边看还有北京市少年宫的牌子。”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儿时常来的北京市少年宫,经过全面修缮,如今已是景山公园寿皇殿景区,复原到了清乾隆十四年历史原貌,也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后一座面向公众展示的建筑群。“寿皇殿本来就是文物,当年虽然在这儿留了很多美好记忆,我觉得恢复起来也挺好的,中轴线整个串通了,更完整了。”李先生说。
寿皇殿建筑群/记者拍摄
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第二大建筑群,是皇家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具有完全对称的建筑风格,连树木都遵循这一规制,被称为“仪树”,有“仪仗”作用。景山公园规划建设科负责人都艳辉说,它的修缮被列为了北京市最大的一个单体修缮项目。
寿皇殿区域占地21,350平方米,是2013年与市教委进行交接腾退回来的,收回以后对其进行了修缮。根据历史格局,查老照片,一系列专家的方案论证,并沿用最小干预、最原始材料、传统做法的原则,对整个寿皇殿区域进行了修缮,并进行了原状的展陈,包括一些大祭祀的场景铺设,插屏、排位的供奉位置都恢复了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使用的画面,恢复了给皇室祭祀供奉牌位的场景。
景山公园寿皇殿恢复给皇室祭祀供奉牌位的场景/记者拍摄
不止寿皇殿景区,由于历史原因,中轴线上一批文物古建被不合理使用,历史风貌破坏严重,文物本体风险较大,文物腾退和保护是中轴线申遗的重头戏。在此过程中,市属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率先垂范,开展腾退整治工作。例如,市政协办公厅积极腾退拆除中山公园内现代建筑,恢复了社稷坛历史风貌;市总工会主动拆除2万多平方米办公用房,恢复了太庙历史风貌……
社稷坛腾退前后/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庆成宫南院腾退前后/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先农坛的面貌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腾退的面积达到了3万多平方米,其中拆除非文物建筑17,000多平方米。
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整治前、恢复后/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这一片长势正好的田地就是明清‘耤田’的景观,也就是俗称的‘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在收回之前是育才学校使用的,是学校的一个露天篮球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指着绿油油近半米高的谷田说。
明清年间这里曾是皇帝亲耕的“一亩三分地”,这次恢复过程中考古也取得了新进展。“清代皇帝来祭祀的时候,留下有宫廷的画作,皇帝怎么站、怎么走,他在这片田地怎么耕作,文献记载也非常完备,但唯一的就是从观耕台到耤田中间,是有一片站位的礼仪区,这个我们遍查了文献,也没有记载,不知道它有多宽,在恢复之前,我们通过考古就发现了这样的一条6.5米左右宽的道路。”张敏说,包括地祇坛的考古,发现非常清晰的标识,包括坛围的位置,给后期的恢复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今年4月,200多年来从未向世人开放的“天下第一仓”神仓对外开放。庆成宫古建筑群也有望在今年对外开放,这些进展使先农坛区古建筑群得到真实、完整的体现,更让先农坛的文化价值传承有了持续性。
如今“一亩三分地”长势正好/记者拍摄
考古发现“一亩三分地”站位礼仪区/记者拍摄
文物保护修缮 细节焕发新生
景山公园万春亭/记者拍摄
“我们对整个亭子的油饰重做,也是根据温度的不同,试了很多次,才发现凌晨4点的时候做油饰效果最好,所以我们对这几个亭子的油饰都是早上起来4点开始做。”站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视点——景山万春亭,景山公园规划建设科负责人都艳辉回忆起去年春天连续10天左右凌晨4点对景山五座亭子的修缮。他指出,温度对油饰效果的影响很大,凌晨4点的温度和中午的温度,做上油饰的效果呈现的颜色会区别很大。当时,他们用一个板子做样块,不同时间做出来以后,观察它成活以后的效果,再决定哪个时间段去进行油饰的工作。
景山公园万春亭修缮前后/景山公园供图
正是在这样精益求精对每一块油饰、每一块地砖、每一片瓦楞甚至每一抔土都细致保护修缮的基础上,才得以让北京中轴线上的文物在细节中焕发新生。与太庙共同构成“左祖右社”格局的社稷坛,社稷祭台里的五色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土地,即国土之意。中山公园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2015年首次引入了实验室取土样的方式,测量了五色土上的61种元素组成部分,证明现在所看到的五色土与自然界的五色土的土壤元素基本是吻合的,也证明了社稷坛的坛土最大限度保持了历史信息的完整、传承。现在看到的这座五色土是1909年清代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遣官祭祀时保留下来的。中山公园会对这个土壤定期除草、平整、翻土,再压实。
社稷坛/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刘秉涛说,为了做好中轴线保护修缮,专门请来了多位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匠人全程把关。“就拿鼓楼来说,外檐柱子做油饰,内檐柱子不动,做完了以后要让这两个颜色一定要接近,(两排柱子)离着很近,也就两米多,稍微一对比就能看出来有新有旧,两个不一样。要达到这种效果,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挑战,从来没干过这种事儿,那会我们也走访一些老专家,最后我们只能靠这些老师傅一点一点调颜色,用一些细的砂纸、粗布打磨。一些专家看完了以后都没想到能做到这种效果。”
故宫慈宁宫修缮前后/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表示,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包括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目前48项重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北京中轴线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整体价值深入人心。在疏解、修缮、环境整治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逐步复原和生动再现,中轴线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万宁桥修缮前后对比图/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走向公众 “活起来”“火起来”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记者拍摄
1914年,社稷坛被辟建为北京市内第一个城市公园,是北京中轴线走向公众化的开端。社稷坛不远处,始建于1915年的茶社来今雨轩,是民国时期进步学者和革命人士的聚集地。如今这里“修旧如旧、展用一体、自然融合”重现了百年前的场景,老房梁仍散发着书香气,1910年的老花砖仍然保留着时代的印迹。一层可以一品鲁迅先生爱吃的冬菜包子、茶点,打卡盖章、选购文创,二层则是两个小型文化展览,备受游客青睐。
中山公园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来今雨轩作为历史革命旧址,是一个活化利用很好的例子,今后也在探索能不能以来今雨轩作为一个例子,逐步寻找更好的点,把社稷坛活化利用,比如文创、文化活动等,提高它的文化档次,吸引公众更好地关注社稷坛的文物保护工作。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老花砖/记者拍摄
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开放的景观摆放着“一亩三分地”如今的收成/记者拍摄
如今,“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已成为社会公众辨识五谷、体验农耕文化的“一亩三分地”,这里春耕秋收盛景再现,成为了先农坛里的网红打卡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介绍,这是近年来对先农坛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积极的尝试,几年来受众的群体越来越广泛,大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现在它的收获基本上就是作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创用品开发,比如说神仓建筑群开放的景观里面,放了传统的五谷,这些就是近几年来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收获的。同时,博物馆开发的小神仓冰箱贴是可以打开的,可以自己亲手装上一亩三分地里面收获的粮食带回家。
神仓建筑群/记者拍摄
神仓建筑群内数字平台与墙上标本互动体验/记者拍摄
在新开放的神仓中,数字平台结合五谷陈设,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你看这就是传统五谷每一种的一个简单介绍,联动的是墙上放的标本,让你认一认。你看这个现在亮的是黍,就是黄米,你可以看一下黄米的标本。”张敏说。
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修缮完成后大部分复原了明清时期原状展陈,向市民游客开放,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数字化场景,用科技手段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游览体验。比如,钟鼓楼的“时间的故事”采用了数字化展陈的手段,收录了永乐大钟的声音,让观众可沉浸式感受晨钟暮鼓。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新起点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指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
未来,北京市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成功做法,借鉴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落实好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同时加强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永定门/来自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是终点,是对中轴线上15个遗产构成要素要保持在最高水平保护上的要求,更是中轴线保护、传承更高的新起点。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的,是发展的,更是未来的。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理应得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申遗的目的并非让文物走进博物馆的玻璃罩,而是在融入公众生活的同时,健康地走向未来,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相信未来这条中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将焕发新的生命力,用厚重的历史与勃发的新生向世界述说北京的古都新韵,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 者 | 朱艳婷
编 辑 | 王琛琛
主 编 | 程 艳
推荐阅读
深度 | 入境免签带火“中国行”,让世界爱上中国“City”
7-21 推送
7-20 推送